一桥飞渡,长虹卧波。11月24日,集团公司承建的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拱肋顺利合龙,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拱肋合龙 周岩松/摄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参建人员合影 周岩松/摄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是武忻2-1分部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集团公司在建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正龙红水河特大桥全长1404米,主跨为316米,主桥共设计28个拱肋节段,最大吊重110吨,拱肋总重量2768.8吨,采用无支架“缆索吊装+斜拉扣挂”工艺施工。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第28节拱肋吊装 周岩松/摄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拱肋为钢管混凝土桁架式结构,拱肋弦管由钢板卷制而成,由宏嘉公司加工制作。针对拱肋存放区空间受限问题,项目创新发明拱肋存放支架,并通过龟背多模式转运平车进行拱肋运输存放,极大程度减少轨道和龙门吊使用,节约施工成本。
龟背多模式转运平车转运拱肋 卢福洲/摄
为了让28个堪称庞然大物的拱肋节段在空中顺利完成组装,项目在红水河百米高空之上“走钢丝”。项目在吊装过程中严格把控“移、翻、吊、就”等关键环节,创新采取智能化缆索起重机、索力实时监控、鹰眼监控系统、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辅助全桥28个拱肋节段及14个横撑节段的吊装,其中通过智能化起重机调整拱肋的空间姿态,有效避开扣索钢绞线的影响,实现拱肋安全、快速、高精度吊装。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第28节拱肋起吊 周岩松/摄
项目管理人员现场盯控拱肋吊装情况 周岩松/摄
每一节拱肋吊装就位后,需要使用法兰螺栓固定节段,并同步张拉扣索、侧向缆风绳调整拱肋标高位置,经现场测量无误后,便开始长达3小时的焊接施工,最终精准就位,拱肋标高、管口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实现高品质吊装,为下一步拱肋管内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吊杆安装及格子梁吊装打下坚实基础。
焊接作业人员在焊接拱肋管口接头 覃芳/摄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拱肋外观精美、质量精湛 周岩松/摄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缆索吊装系统主塔创新采用集团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主扣合一”式新型H型钢塔架,武宣岸设计总高120.4米,忻城岸设计总高124.4米,用钢量总计1920吨。相对于传统钢塔架而言,H型钢塔架改变了以往缆索吊装塔架采用万能杆件、钢管杆件进行组装的方案,取而代之采用工字钢、槽钢和角钢等杆件进行组装连接,在提升塔架牢固性的同时减少塔架零部件加工用钢量、降低塔架整体成本,具有加工工效快、成本低、受力明确、运输储存和安装便捷等优点,共节省钢材料近320吨,节约成本超160多万元。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新型H型钢塔架 周维新/摄
针对特大桥拱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的温控监测,项目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控和应变检测新技术——基于布里渊频移的光纤测温技术,这在国内是首次应用。较传统测温应变技术而言,测温可精确到0.1摄氏度、应变可达到5个微应变,实现对拱座大体积混凝土线性测温,有效降低拱座开裂风险,为正龙红水河特大桥主桥施工夯实质量基础,还节省了布设工期超30天,节约成本约60万元。
布里渊光纤维时域仪温控技术 钟孟君/摄
项目依托“广西路建·新匠坊”对正龙红水河特大桥主体结构和附属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创新提出管内C60自密实混凝土防脱空机理研究、H型钢塔架力学分析研究和BIM+“元宇宙”信息化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正龙红水河特大桥高质量建设提供强劲的技术动力。截至目前,武忻2-1分部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申报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完成工法编制2项、QC成果2项、完成核心论文1篇。
“广西路建·新匠坊” 周维新/摄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截至目前,武忻2标主线路基完成率为93%,桥梁下构完成率为91%,预制梁完成率为69%;隧道洞身开挖完成率为56%。接下来,项目将乘胜追击,进一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全面掀起旱季施工大热潮。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拱肋顺利合龙 周岩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