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中大地秀美的红水河畔,碧波荡漾,风光旖旎。近日,集团公司承建的正龙红水河特大桥实现拱肋合龙,宛如“红色巨龙”跨越红水河。而拱肋吊装这场“高空走钢丝”的“幕后导演”,是一支主要由90后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技术团队——正龙团队,他们主动作为、团结协作、接续奋斗,展现出一组闪耀的青春群像。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拱肋合龙 周岩松/摄
正龙团队成员在现场讨论吊装施工方案 周岩松/摄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是武宣—来宾—合山—忻城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也是集团公司在建最大跨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桥梁全长1404米,主桥长316米,采用无支架“缆索吊装+斜拉扣挂”施工工艺进行主桥施工,缆索吊装系统主塔采用“主扣合一”式H型钢塔架。
新型H型钢塔架 周维新/摄
从“零”启航,技术攻坚“各显神通”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拱桥施工,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正龙团队成员钟孟君说。针对特大桥拱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的温控监测,钟孟君模拟相关案例开展深入研究,提前对混凝土温控技术可行性与反馈数据准确性进行分析验算,和团队成员开展“头脑风暴”,最终决定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控和应变检测新技术——基于布里渊频移的光纤测温技术。该技术系国内首次应用在大体积混凝土,实现对拱座大体积混凝土线性测温,节省布设工期超30天,节约成本约60万元,有效降低拱座开裂风险,为特大桥主桥施工夯实质量基础。
布里渊光纤维时域仪温控技术 周岩松/摄
钟孟君通过缆索吊装系统监控相关数据 覃芳/摄
卢福洲是正龙团队中“年纪最大”的90后,沉稳细心的他主要负责缆索吊装系统主塔设计、布局、受力数据分析和技术方案撰写工作。烈日当空,他深入施工现场考察了解实际情况,夜幕降临,他马不停蹄总结验算现场考察数据内容,用现场数据完善技术方案,先后与团队成员编制完成《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拱肋、格子梁、吊杆安装专项施工方案》等10项Ⅰ级方案,为稳步推进正龙红水河特大桥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卢福洲编制技术方案 周岩松/摄
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2021届员工韦昱呈与这座“红水河上的大家伙”初次相遇颇为紧张,但这并没有浇灭他的工作热情。在不断挑灯夜战恶补拱桥理论知识后,韦昱呈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主动请缨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管理。数不清有多少次起早贪黑,也数不清来回爬了多少次高耸的塔架……现在的他在现场管理上已经游刃有余,先后指导完成了新型H型钢塔架拼装、缆索吊装系统布设、拱肋加工涂装及主桥吊装施工推进,真正成长为助力正龙红水河特大桥腾飞的“中坚力量”。
韦昱呈讲解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技术亮点
凝聚合力,技术突破“无懈可击”
“众人拾薪火焰高”,正龙团队发挥“局部出力、全体发力、形成合力”的团队优势,以铁肩勇担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技术创新大任。在缆索吊装系统主塔施工中,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通过建立有限元整体及细部模型,分析塔架在各工况下的荷载响应,不断优化塔架施工工艺。同时团队根据实际理论,创新采用受力更明确、材质更环保的新型H型钢,较传统塔架而言,减少了近320吨钢材料加工,节省资金超160万元,切实践行绿色环保施工理念。
正龙团队讨论施工方案
正龙团队针对拱肋存放场地受限等问题,创新发明拱肋存放支架,并通过龟背多模式转运平车进行拱肋运输存放。“该方法实现拱肋移动及存放便捷化,有效降低轨道及龙门吊使用频次,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了场地和设备租用成本。”项目总工程师高强说道。截至目前,正龙团队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广西路建·新匠坊”,已完成科研课题立项12项,完成核心论文撰写1篇、工法编制2项,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申报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拱肋存放支架 罗森海/摄
灌注“新”力,正龙团队“行稳致远”
就在正龙红水河特大桥即将迈入主桥吊装的关键阶段,正龙团队迎来了“新鲜血液”,2022届新员工宾仁乐、罗森海作为卢福洲和韦昱呈的徒弟,他们的加入壮大了正龙团队的科创力量。颇为惊喜的是,两位徒弟在性格上和导师有着特别的相似,“宾仁乐的沉稳让他在方案编制和图纸设计中得心应手。”卢福洲评价徒弟说。而作为初入职场的新员工,罗森海的主动担当和敢学敢问让他在现场管理中初得成效,“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一年前的自己,但他具有更大的成长潜力。”韦昱呈看到罗森海现场忙碌的身影感慨道。
卢福洲与宾仁乐在吊装指挥中心远程监控吊装情况 周岩松/摄
每一次拱肋吊装都要历经将近一天时间,但任何时候都能看见卢福洲与宾仁乐在吊装指挥中心盯控拱肋吊装关键技术环节,实时把握缆索吊机荷载数据反馈,并及时同现场施工员汇报相关情况,为拱肋顺利吊装就位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小罗,观察一下红蓝点跑车、下挂的运转情况”,曾经也是徒弟的韦昱呈深知科研不是在办公室纸上谈兵搞出来的,而是在现场每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突破而来的,比起口传心授,并肩作战更能让徒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效益的进步。在“新人”和“新导师”的齐心协力之下,正龙团队在技术攻坚的路上行稳致远。
韦昱呈与徒弟罗森海在正龙红水河特大桥施工现场观察吊装情况 周岩松/摄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第28节拱肋吊装 周岩松/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龙团队扎根基层一线,从基层土壤中汲取养分,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培养扎实的技术理论、开拓多元的技术思维、牢固过硬的技术本领。对他们而言,青春最美好的样子,就是用智慧和团队力量筑造起科技虹桥,就是能在八桂大地上书写出强国一代的青春华章。
正龙红水河特大桥 周岩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