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月光安静洒入窗台,苍容5标财务室键盘的敲击声、纸张的翻动声、打印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紧紧盯着电脑屏幕,快速处理着财务报表和账目,专注学习着新的业务,未曾发觉时间已悄然流逝。来到项目工作的日子里,我如同一棵树苗,循着导师指引的脉络,在“种子期”努力向下扎根,“抽芽期”坚韧向上攀援,“青苗期”快速拔节生长,挺拔身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导师带徒签约仪式 容倖/摄
“种子期”:转变心态努力扎根
“对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这是导师董珍妮在入职时给予我的寄语。初入职场的我,除了每日按时上报项目资金动态,还负责核算并发放职工工资。“工资表每个数字都牵连着同事们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差不多’。”导师在教学时认真说道。面对复杂的工资结构和繁琐的计算公式,我虽一时犯难,但清楚只有主动向导师请教,多多学习相关薪酬制度和操作流程,才能尽快上手。一次核算中,我发现某员工社保扣款异常,却不清楚问题原因。在导师帮助下,我只能对照考勤表逐项检查,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发现了宏景系统的信息关联漏洞,连夜修正数据后,大家的工资最终顺利发放。这次经历给我了很多思考——做好财务工作,既要努力吃透制度规范,又要实时把握数据变动。一次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我慢慢沉淀、向下扎根,带着美好憧憬继续在项目学习探索。
“抽芽期”:磨砺之间突破自我
随着参与的工作范畴越来越宽,我需要克服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刚开始去银行办理变更手续时,我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利索,面对堆积的凭证单据,我也常常晕头转向。一次,我误将临时采购的发票归类为设备支出,导致月末对账时数据有出入。我急得满头大汗,但导师并未责备,而是递给我一本自制的凭证解码手册,说道:“别急着填,先学会分类拆解。”此后,我们师徒二人开启“闯关模式”:导师将各类凭证设计成案例题库,要求先归纳填写逻辑,再模拟实操;每完成一题,还需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标注易错点。
导师“理论打底、实战加固”的教学方式,让我慢慢摸清了门道,实现了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的提升突破。我逐渐掌握开户、销户、变更账户信息等工作的办理流程,面对单据附件也不再头疼,而是熟练审核、付款,还能从一沓沓凭证中迅速揪出异常数据。负责对接的银行工作人员笑着对我说:“小姑娘办事效率真高,以后你来办业务,我们可省心多了!”这些认可让我备受鼓舞,别满彩色标签的工作笔记和日益累计的经验,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导师董珍妮(右一)在指导徒弟卢天昱(左一)操作金蝶软件 容倖/摄
“青苗期”:撑起枝丫主动担当
“遇事不决先看制度,把政策框架变成你的解题工具,再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逻辑链条;任务收尾后别急着松口气,要像整理账本一样梳理得失,把经验磨成钥匙,留给下次难题。”这是导师董珍妮常挂在嘴边的“两把斧”,我也深谙于心。短短半年间,我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诀窍:用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分装各类票据,把复杂的财税条款改编成顺口溜,给每个供应商都建了付款台账……现在,我能从纷乱的报销单据中锁定异常项,在浩如烟海的财税条款里精准“捞针”,习惯将制度条文拆解成流程图辅助记忆,我将这些心得经验总结成册分享给同事,为项目的财务工作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一棵懵懂稚嫩的“小青苗”,终于在项目“土壤”里撑起一片扎实的“绿荫”
暖春的风掠过项目部窗台,我工位上的那盆绿萝已垂下一帘碧色瀑布。回想起自己初入工地的那天,恍如隔日。从一个忐忑生涩的毕业生,到如今沉稳干练的职场人,我的每一次跨越都烙刻着导师董珍妮的栽培“印记”——是那本写满批注的凭证解码手册,是深夜视频连线指导的对账,是“遇事先查制度”的叮嘱……在“建匠·星计划”导师带徒活动的沃土中,我正把接收到的养分转化为新的“绿荫”,持续在路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